张焕然: 让学术焕然一新【CUPL正能量第156期】

文/李卓凡 张澳璇 刘瑾 马友鹏

公众号“杰然不瞳”的每篇文章,不论是法学相关的内容,亦或是法学之外的社科领域,都完整地列有目录、引言、正文和结语。哪怕是罗马法文献目录的整理,作者也会条分缕析,枚举国内外数十本罗马法教材的特点与版本,“完全不亚于一篇正规的学术报告”,其严谨之风蕴于数万字之纸上。张焕然在自己的公众号“杰然不瞳”中这样介绍,“如果知识失去趣味,还会有谁想学呢?”

简介:张焕然,乐鱼(中国)官方网站2011级法学院1104班学生,2017年7月完成六年本硕连读,目前于德国波恩大学继续攻读LL.M(民法方向)。曾在2014年以446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获第十五届“江平民商法奖学金”(第一名)。创办微信公众号“杰然不瞳”,目前致力于德国法学文献的梳理。

钻之弥坚,细心愈研

什么是学术?怎样做学术?2015年,临近本科毕业的张焕然在内心这样拷问着自己。对于民法理论十分感兴趣的他,却仍未下定决心在学术上一路走下去。研究的枯燥,前途的未卜,张焕然前行踌躇。而就在此时,因缘与易军老师的一次交谈,真正坚定了做一辈子学术的信念。

“是易军老师改变了我对学术的看法。”谈起易老师,张焕然总觉得“相见恨晚”,“他写一篇文章,能够为它准备十年甚至更长。”易军老师对于学术的热情与身体力行地感染着张焕然,“做学问首先要有气象,要有全局观……一旦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要像千斤磐石那样扎进去,使自己成为地基的一部分。”

毕业之后,张焕然在德国继续深造。他发现,尽管国内已经有很多的德国法文献,但对初学者来说却缺少一份“地图”指引。所以,利用在波恩大学的学术资源,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整理相关的德国法文献,通过公众号“杰然不瞳”发布出来。

以他对“罗马法文献目录”的整理为例,从目录、引言、罗马法教科书纵览、写作局限,到外国人写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国人写的罗马法教科书等正文内容,每本书目检索之外,不同版本的封面图片下配上详细的特征概括、个人感悟,直至结语,已有洋洋洒洒数万字, “完全不亚于一篇正规的学术报告”。

用大力有余,入细心愈研。如王涌老师的评价“细致的用心和赤忱,显然是在向学者的路上走去。”张焕然希望在业余乐鱼(中国)官方网站继续寻觅、介绍德国刑法、德国公法方面的同行,让学术真正焕然一新起来。

法律难学,学法有方

在他人眼中枯燥晦涩的法学,在张焕然看来,却像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处处可以发掘出学术的价值。而在不断地法律学习中,张焕然也打开了观察生活的另一扇窗,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乐趣。

学习民法的过程,张焕然认为就和“摄像”一样,需要将生活事实用眼睛拍摄,用大脑的慢镜头播放出来。“捕捉法学的奥妙,不仅需要调焦,更需要懂得慢放。要把生活事实放慢十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速度来观察;而事实上,法学院的教授们就是照着这个‘无限慢’的速度来写的教科书。”有时日常生活中不过一瞬间的生活事实,当运用极慢的速度重新解释时,便能更有效地把握民法中许多制度的要义。

除此之外,在他看来,学会用抽象的思维去看世界,从纷繁复杂的不同之中归纳出事物的相同之处十分重要。这样,走在街上,看到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之物,而是其背后那看不见的种种法律关系,生活是最好的法学老师,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学会了用新的概念和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现象,“也许学法的乐趣之一也就是我们斩获的这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吧!”

在走过弯路、不断修正后,张焕然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读书经验——“主题式读书法”,即每找到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便“把与之相关的文献都找出来读一读”。这样由浅入深,他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应该读什么;日积月累,他逐渐从广泛的阅读中培养起自己的法学“智慧树”。

不忘初心,万里长征

德国留学,对于张焕然而言,不只是一段别有意义的国外经历,更是拓展其学术视野的重要阶段。

德国法学源远流长的历史意味着更多的触摸历史、对话大师的机会。通过阅读萨维尼、耶林等人的德文原著,他开始真正深入研究这个民法起源的国家;洪堡、弗洛伊德等法学外的学术大家,则给了他宏观的思考方法;波恩大学罗马法研究所的教授们,更是让他看到了古老的罗马法中不一样的生动活泼。这一切,都为他打开了学术的新天地。

尽管在德国受益良多,但张焕然却从未忘记初心,始终秉持踏上民法学术道路之初的责任和理想。“从决定出国的那一刻起,我就是准备回国任教的。而回国任教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初学者,尽己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他看来,科研无疑是必要的,否则学术不能进步;但是,教学同样重要。唯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成果,“通过生动的教学,把未来更多的有潜力把整个学科往前推的学生吸引过来”,才是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取自必然,顺其自然。”这是张焕然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一直以来秉持的人生态度。他以在学术之路上数年如一日的无限热忱与严谨态度,当之无愧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学术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