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团宣通讯社 李昕媛 徐菡蕊
无数次听姥姥谈起对于法大的回忆,年纪尚小的李诗阳也对法大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年岁渐长,对法大憧憬也更加强烈。终于,在高考这一年,李诗阳如愿以偿成为了新一代法大人。彼时,豆蔻年华的李淑訚在法大收获了诗一般的美好青春,而50年后她的外孙女——李诗阳,在法大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四年时光。
人物简介
李淑訚,1966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1967年分配到河南省驻马店市(现驻马店市驿城区)法院工作。1980年直选为驻马店市人民法院院长,在任期间亲自办理数起难案大案,特别关注少年犯的改造教育问题,曾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少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转发全国基层法院学习。1983年任驻马店地区检察长,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级女检察长。
李诗阳,李淑訚的外孙女,乐鱼(中国)官方网站法学院1704班学生,大二辅修汉语言文学,热爱文学创作,文字基础扎实,文学素养浓厚。
(第一排中间为李淑訚)
法大,她为理想而来
巷子里,几户人家正吵得不可开交,一个小小的身影,掂起脚尖听人说理,时而清晰地分析着利弊,听者似懂非懂,争吵声却渐渐平息。这个眼神明亮、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就是李淑訚。1950年的中国,那年,李淑訚10岁。
李淑訚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经常衣衫陈旧、补丁遍身,但父母却一直供她读书,使她成为村中为数不多的坚持学习的孩子。而她从小也喜好学习,再加上十分聪颖,学习能力远超同龄孩子。更特别的是,她仿佛与生俱来的拥有一颗匡扶正义的心,在邻里间出现矛盾时,总能看到她“主持正义”,一副比大人还镇静的模样,让人不得不“让她三分”。
1962年的夏天,担任高中班级团支书的李淑訚,毫不犹豫地将北京政法学院作为第一志愿。成绩优异的她,意料之中地被录取。然而全家高兴之余,前去上学路费、学费到成了不小的“难题”。李淑訚的勤奋与执念感动了她的高中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带着亲人和恩人的期盼,伴着理想一起走进了改变她一生的地方。
“那时的法大,学风严谨、人人勤勉,教授们平易近人,同学们都相亲相爱。”那是没有课本的年代,李淑訚和同学们全靠上课时的认真专注学习知识。而她的笔记总是记得又快又好,经常在全班同学间传阅。教授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注重实践的教学为日后李淑訚较强的业务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淑訚在大学一直担任党支部书记,宽和待人的她“收获了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友谊”。当时,班里一个北京市工人家庭的同学家庭贫困,从未穿过棉衣。家境同样不好的李淑訚仍然拿布票买了棉花棉布,自己给她做了一件棉衣。班上男女同学互帮互助,一起走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学校也非常关心贫困学生,给他们免去了每月15元的伙食费。在这样温馨又充满动力的环境下,李淑訚“匡扶正义”的理想,在法大生根发芽,在法律知识的支撑下,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不再遥不可及。
天理、法治、人情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体验,让她更加渴望运用自己对法律的认知,去判别人间的正义与邪恶,去弘扬法治的威严。李淑訚在法大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她带着学校给予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回到基层,在中国最底层的法治实践中淬炼自己,从那个维护邻里和谐的小女孩,变成了为老百姓守望正义的人民法官。初心未泯,一生践行。
法大,她们的心灵归宿
“随手从衣柜里扯出一件衣服,姥姥都能基本准确的说出它的购买乐鱼(中国)官方网站、价格和曾经的用处……”想到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姥姥,李诗阳满是喜悦与自豪。在姥姥的影响下,李诗阳的父母也都从事着法律工作,“从小就在饭桌上听着长辈们讨论社会法律问题。”姥姥的光荣事迹,也让李诗阳如数家珍。当年宽和威严的老院长,能让当街打斗的小混混停止争执;只要有人上门求助,姥姥从来不会拒绝,一边做饭一边帮别人解决困难的场景早已让李诗阳见过不怪,有时候“调节”结束,求助者还要吃上一碗“和气饭”。街坊邻居对姥姥的信任,让李诗阳对姥姥无比崇拜和敬重。也就是从小时候起,“匡扶正义”的姥姥成为李诗阳对于法律人的最初印象。
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往事,是姥姥跟李诗阳提到最多的年轻记忆。而每每谈起往昔的师友、求学轶事,甚至至今仍是法大学子奢望的“游泳馆”,姥姥自豪和满足的眼神似乎对李诗阳诉说着“瞧!那是我的青春!”姥姥对法大的留恋,让李诗阳很早就开始了对法大的神往。初中时,和家人谈起自己想要学法,老人家便非常开心,“好像她自己又燃起了对大学的热情”,这也让李诗阳充满了动力。
在年少的学习时光中,李诗阳始终有姥姥的陪伴,她坚定的朝着自己的目标步步前进。与姥姥的朝夕相伴,让李诗阳更加深刻地理解姥姥“心中的法大与关于正义和法治理想的关联”,内心的渴求与忠诚化做刻苦的磨练。高考后,同样成绩优异的李诗阳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法大,“那天姥姥笑得见牙不见眼”,那一刻,李淑訚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执着坚强的自己。当然,李诗阳也看到了,姥姥还将自己对于法律的热爱与坚守寄托在了自己身上,她们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拥有着对正义渴求的一脉相承。
法大青春,恰同学少年
来到法大,有些差强人意的生活环境使李诗阳心里感到落差,在和姥姥聊天的过程中,姥姥开玩笑说,“现在的小姑娘都太娇气了”。但话虽这么说,姥姥还是耐心地听着外孙女讲述在学校的趣事。即使时代不同,青春仍然是相似的,信念与初心也是如出一辙。李诗阳渐渐体会到,姥姥所说的法大人对法治理想的渴求,是一种归属感,这可能便是法大学子对于法大的传承。“无论情况如何,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做人,永远也不能忘掉最开始的理想。”现在回想起姥姥对自己的嘱咐,李诗阳感慨万千,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不应磨掉人的志气,应该把它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好一课。
法大不大,足够包容。除了法律,还有人文,这也是李诗阳与姥姥当年“法大生活”的不同之处。李诗阳从小就对于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到大学的她,有了机会和可能通过笔尖传递生活之美。只是“天生法律敏感”的她,也发现网上关于文学版权问题的热烈讨论。于是,李诗阳不但开始辅修中文,更开始了在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研究。当然,祖孙同心,李诗阳的选择无疑地得到了姥姥的支持和认可。“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支持我的决定!”李诗阳自信地说,俨然是李淑訚当年一样自信执着。李淑訚心中装着一个关于法治的理想,而李诗阳还用正义之心承载了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两代人不变的是对初心的坚守,更是两代法大人传承下来的信念。
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在一代代法大人的血脉中升温、传承并盛放光芒。正如李淑訚和李诗阳,在亲情血缘的牵绊下,法大也成为她们之间共同的心灵家园,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不变的是关于正义、关于法治的初心。
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代法大人的青春。